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北路682號(漢陽市政建設大廈)
電話:027-84466661(行政綜合部)
李廣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包括器物層面的趕超、制度體系的完善,也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關鍵是要靠人。
靠有擔當的文化人。正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化要發展,就需要一群有擔當的文化人,能夠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他們應該對文化熱愛而執著,最懂人民對文化的所需所盼,最會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智慧,用創意激活經典、融入時代,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潛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礪前行中引領風尚,在潤物無聲中培根鑄魂。既不忘本來,又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就能讓優秀傳統文化從過去延伸到未來。
靠有絕技的手藝人。活躍在民間的大批手藝人,正是文化的傳承者,讓風俗習慣、美食服飾、藝術表演、刺繡雕刻等代代相傳。無論是口頭文學創作的“吳歌”,還是有“寸錦寸金”之稱的南京云錦,無論是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的西安古樂,還是原生態、傳千載的民歌民謠,民間的文藝形式跳動著文化傳承的脈搏。不可忽視的是,隨著城鎮化、市場化、網絡化等的發展,不少老技藝因種種原因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全面落實“非遺”保護政策刻不容緩。
靠有情懷的開拓者。推動文化發展繁榮,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善于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不斷發展,把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讓文化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文化產品和服務。無論是文化產品的市場開發,還是文化服務的拓展,抑或是為經濟發展注入文化韻味,我們都需要善于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靠有堅守的本地人。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為當地文化保護傳承出力發聲的有識之士。他們有的甘守清貧,為手藝、絕技代代相傳殫精竭慮;有的頂住壓力,為文物遺存的當下命運奔走呼號;有的傾其所有,為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默默奉獻。能夠堅守的本地人是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善于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就能夠讓文化發展在每個地方找到現實落點,使文化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將激發“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