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北路682號(漢陽市政建設大廈)
電話:027-84466661(行政綜合部)
決勝全面小康、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時代新征程,對干部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增強干部隊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需要廣大干部成為新時代各領域的行家里手,以更高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來應對風險、迎接挑戰、破解難題。
新時代需要大量具備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的通達之才
隨著我國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分工日趨復雜、國際國內聯動更加緊密,對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干部隊伍專業化、專門化、精細化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已完全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干部的專業能力,“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快知識更新、加強實踐鍛煉,使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跟上時代節拍,避免少知而迷、無知而亂,努力成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知識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講話做事就會缺乏專業水準。”
在中央黨校教授蔡志強看來,干部專業化是改革開放后中央關于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目標,也是對干部能力的根本要求,“新征程催生新任務,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治理能力的干部隊伍。”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廣大干部而言,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需要現代知識和科學方法作支撐。”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江表示,只有行家里手型的干部才能夠勝任新時代的新任務。
干部專業化體現在哪些方面?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強調,“無論是分析形勢還是作出決策,無論是破解發展難題還是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都需要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
“那種習慣于拍腦袋決策、靠行政命令或超越法律法規制定特殊政策的做法,已經很難適應現實需要。”蔡志強認為,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信仰堅定、法紀意識強烈、服務精神充沛的干部,打造勇于并善于帶領群眾貫徹落實黨中央制定的發展方略、實現發展目標的干部隊伍。
專業知識不等于專業能力,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得到不斷強化,講政治成為衡量干部的基本標尺,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明確提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因此,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首先必須具備高素質。高素質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素質;而專業化,也是政治過硬、具有領導能力的專業化。選任干部,首先看政治素質,然后是專業化;培養干部,首要的是提高政治素養、政治能力,同時提高專業能力、弘揚專業精神。黨建專家表示,這也是十九大報告中“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要求的題中之義。
前不久,雄安新區迎來一位新的管委會副主任——曾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海淀區政協主席的傅首清。翻看其履歷可以發現,傅首清曾任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做過中關村科技園的主管領導;與之類似,今年1月,北京、上海、天津各“空降”了1名金融系統出身的副市長……黨建專家表示,這些領導干部的履新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選用干部的專業化考量。
“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專業能力應是多方面的要求,綜合能力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一項項專業能力構成的,面對社會的復雜管理和多樣化服務需求,專業是沒有嚴格限制的。但專業知識不等于專業能力,對于黨政干部而言,制定和執行政策需要綜合性的知識交融轉化,具體管理行為更需要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融合。”吳江分析,“專業能力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制定政策能力,包括政治意識、調查研究、預測分析、決策能力等;二是管理能力,包括依法辦事、說服動員、危機處理、服務效率等;三是個人能力,包括思想作風、品德操守、知識更新、人際關系等。”
事實上,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其中就體現了對干部專業能力的要求,如“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善于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等。
黨建專家表示,這些體現專業能力的執政本領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新形勢要求領導干部必須成為經濟社會管理的行家里手。比如,在市場、產業、科技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領導干部須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而像資本投資、股市調控、互聯網金融管控等都具有高風險、高技術特點,如果判斷失誤、管控不力,就容易出現問題。
培養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需落實在干部教育、選用各環節
“中央委員會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始終保持虛懷若谷、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努力打造又博又專、推陳出新的素養結構。既要向書本學又要向實踐學,既要向領導和同事學又要向專家、基層和群眾學,既要向傳統學又要向現代學,努力成為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通達之才。”黨的十九大剛剛落幕,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十九屆一中全會上強調通過學習提高專業能力,既是對新一屆中央委員的要求,更是對全黨的鞭策。學習教育是提高干部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每一位領導干部都需要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各級黨校也應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補齊短板,注重專業化深度培訓,加強培訓教育的針對性。
與此同時,注重發揮專業機構和專家的專業特長,則是促進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能力和決策科學性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近幾年中央不斷發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注重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預判,完善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確保制定的重大戰略、出臺的重要政策措施符合客觀規律……為此,2017年5月中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的意見》,提出各級黨委(黨組)要與專家真誠交朋友、結對子,虛心向專家學習;要把專家咨詢作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重要方式之一。
黨建專家看來,無論是加強與專家聯系,還是依托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提高科學決策能力,對提升干部專業能力、培養專業精神、促進工作科學有效開展都大有裨益。
與此同時,實踐鍛煉特別是到一線鍛煉,也是培養干部專業能力的重要方式。
努力做好選派干部到金融單位掛職學習、選派機關干部到基礎薄弱的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等工作,注重在經濟建設一線培養鍛煉干部,進一步加強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培訓……這是山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培養干部專業能力方面作出的新探索。
“培養干部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是一項涉及良好政治生態建構的事業,需在制度上予以引導和規范,應把中央關于干部素質能力的要求轉化為具體的制度,落實在干部教育和干部選用的各個環節。”蔡志強說。
現實中,一些地方和部門選配事業發展急需既具有領導才干又具有專業本領的干部。因此,在干部選用中充分體現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必須堅持事業為上、人崗相宜。
黨建專家表示,加強干部隊伍專業化建設,增強干部隊伍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能力,解決能力不足、本領不夠問題,是當務之急,多考慮“該用誰”而不是“誰該用”,使班子專業素養整體適應一個地方發展需要、一個單位核心職能、一個部門實際情況。
“還應堅持實踐標準。選用干部不簡單看是否學過什么、干過什么、分管過什么,更應看干成了哪些事、干得怎么樣、管得好不好,對工作能不能準確說清楚、進行專業分析、科學決策、抓好落實。”吳江說。
此外,針對一些領導班子存在的專業趨同等專業結構不盡合理問題,黨建專家還建議,應針對經濟、科技、金融、政法、外事、農村、農業等單位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探索專業化人才的選拔方式,在更大范圍內把合適的干部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