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北路682號(漢陽市政建設大廈)
電話:027-84466661(行政綜合部)
改革開放彰顯黨的領導優勢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看,黨的領導是順利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的成功彰顯了黨的領導的獨特優勢。
黨的領導確保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改革開放的方向問題,關系改革開放興衰成敗。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放為改革增添新的動力,開放也是改革。改革開放不是要改變國家的性質,而是為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確保改革開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避免犯方向性、顛覆性錯誤,這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黨的領導確保改革開放頂層設計的科學性。改革開放涉及各領域、各方面,要處理許多復雜的關系和矛盾。順利推進改革開放,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使黨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在制定改革開放目標、推動改革開放進程時,能夠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妥善協調處理各方面關系和矛盾,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同時,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決定了黨能將改革開放的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既立足當前,著力消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更著眼國家未來發展,依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構建更為科學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頂層設計的科學性,確保了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的系統性、協調性和穩定性,為順利推進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黨的領導確保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之中,穩定是前提,沒有社會穩定,什么事情也辦不成,改革發展也無從談起。黨的領導能夠保證改革過程中的公平正義,讓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使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同時,黨的領導能夠有效協調化解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挑戰,避免因為矛盾和挑戰影響改革開放進程、延緩改革開放速度。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社會穩定,根本原因在于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確保各方力量高度凝聚。改革開放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求達成改革共識、凝聚各方力量。借助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決策參與機制,中國共產黨匯聚起推動改革開放的各方力量,如各黨派、各階層、各民族、各群體、各地方的力量。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善于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贏得了人民對于改革開放的支持,凝聚起推動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
改革開放彰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能力,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走向成熟。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自我完善能力,主要表現在制度設計、制度改革、制度建構等方面。
從國情出發設計制度。獨特的基本國情、歷史積淀、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塑造了我國獨特的制度。中國共產黨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從我國國情出發進行選擇和安排,沒有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模式,在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存的背景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保持了清醒頭腦和發展定力。對于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錯誤觀點、錯誤傾向,及時進行澄清和批判,避免其干擾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應認識到,社會上很多意見和建議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見和建議偏于極端。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搖旗吶喊、制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對此,我們要洞若觀火,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事實表明,從國情出發設計制度,是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基本遵循。
依靠改革完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臻完善,得益于其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這種自我完善能力不是來自外力推動,而是來自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富有革命精神、革命勇氣,也講究革命方法與策略。通過改革破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新的生機活力;通過改革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體制機制,實現制度創新。在改革過程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動搖,這是制度創新的底線;堅決破除妨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這是制度創新的主攻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依靠改革創新日臻完善,改革創新是制度完善的動力。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開放、發展的體系,它以寬廣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人類創造的優秀制度文明成果,依據我國國情加以消化吸收和變革創新,因而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構建完整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制度設計、制度改革過程中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同具體制度有機結合,使制度具有系統性和層次性,形成了微觀與宏觀相統一、局部與全局相協調、具體與總體相匹配的制度體系。這種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的制度體系,保證國家治理的有序高效,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協調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高效運行的優勢。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成為黨的政治建設首要任務。一系列黨內制度的完善,為國家制度的執行提供了重要支撐。由此,強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執行力,彰顯其效能。
改革開放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制度運行的高效率使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也使我國實現了高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跡。
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構成國家治理的核心,黨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成為坐鎮中軍帳的“帥”;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有效保證人民享有廣泛、充實的權利和自由,強化人民主體地位,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國家治理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堅持依法治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漸完善,國家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優勢,使改革開放的過程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
集中力量辦大事保障制度運行的高效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集中國家資源到最需要的地方、部門、領域,形成資源優勢、力量優勢,從而迅速實現預期發展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技術創新、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如高速鐵路網的建設,航天技術的突破,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中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等,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體現。
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優勢有機結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我們黨創造性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兩者的優勢有機結合。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有效克服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使資源配置更加優化高效,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世所罕見的巨大成就,同這個獨特優勢是分不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是一個過程。不斷推進制度創新,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歷史任務。習近平同志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又將推動新時代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